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科研
 
  环境科研

 

 

扬州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发布人:智环科技 发布时间:2018/06/23

 

扬州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扬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九月

(由智环科技环境科研规划部编写,以下节选)

     目   录

前言

一、区域概况

1.1自然环境

1.2社会经济

1.3生态环境

二、生态红线区现状

2.1生态红线区概况

2.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三、生态红线区调整规划

3.1调整原因与依据

3.2调整后生态红线区概况

四、生态红线区概况

五、保障措施

前言

    “生态红线”主要分为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三大区域。第一条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红线,指的是水源涵养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等。第二条是生态脆弱区或敏感区保护红线即重大生态屏障红线,可以为城市、城市群提供生态屏障。第三条是生物多样性保育区红线,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红线,是为保护的物种提供最小生存面积。红线就是底线,如果再开发就会危及种群安全,非常紧迫。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国家编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国家和地区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扬州市生态功能区划工作于2004年启动,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讨论、修改和完善后,形成了扬州市生态功能区划,并上报江苏省环保厅,省环保厅最终于2009年2月印发了《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此次生态红线的划定,是在原《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基础上的优化调整。此次生态红线区划分,将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内将禁止所有的开发项目。在二级管控区进行开发必须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的一系列规定。

一、  区域概况

1.1自然环境

1.1.1地理位置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广陵、邗江、江都1市3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汇入长江,全长143.3公里。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全市总面积659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351平方公里。

1.1.2地形地貌

    扬州市地貌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缓,从西北向东南呈扇形逐渐倾斜,以仪征境内丘陵为最高,高点为大铜山,标高149米。至宝应、高邮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地势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标高仅1.5米,东南部为长江河漫滩地。圩区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的里下河地区,其高程平均为2~3米,最低处仅1.4米。仪征和邗江为丘陵,高程平均为10~15米。全市地貌可分为剥蚀-构造地貌、构造-侵蚀地貌、堆积-侵蚀地貌四大类,以冲积平原为主,水域面积约占33.8%;在陆地面积中,丘陵缓岗约占10%。

1.1.3气候气象

    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主要特点: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根据历年统计资料,有关气象特征值的统计情况见表1-1。

1-1  气象条件特征值

气象条件

特征值

统计数据

气温

全年平均气温

14.8℃

历年最热月平均气温

30.7℃

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

-1.9℃

极端最高气温

39.5℃

极端最低气温

-17.7℃

气压

平均大气压

1016hpa

最高大气压

1046.2hpa

空气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80%

冬季平均相对湿度

76%

降雨雪量

年最大降雨量

1063.2mm

十分钟内最大降雨量

26.6mm

一小时内最大降雨量

95.2mm

最大积雪深度

18cm

风向和频率

全年主导风向和频率

E18

夏季主导风向和频率

SE24

风速

平均风速

3.5m/s


1.1.4河湖水系

    扬州市地处江淮两大水系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运交通发达。扬州境内的河流、湖泊根据地区类型各具特点:

    (1)里下河地区  该地区河网密布,水量丰富,主要河流有宝射河、北澄子河、三阳河、盐邵河、鲁汀河、新通扬运河等,均属淮河水系。从降水以及淮河、长江补水,外来水资源都较丰富。但由于地势低洼,地面径流较小,夏季雨水集中,滞涝现象显著。

    (2)高宝邵伯湖及入江水道  主要指高邮湖、邵伯湖及其下游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相连的各入江河道,均为淮河入江行洪走廊,淮河来水占其水量的90%。淮河泄洪主要集中在丰水期,因此入江水道各河湖水位变幅较大。作为淮河流域水系尾闾的大运河扬州市区段和古运河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影响。淮河入江水道改道后,宝应湖已基本不受淮水影响,水位稳定。

    (3)沿江地区  指宁通高速以南地区,属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仪扬河、通扬运河等,多为感潮河流,流速流向受闸坝控制。

1.1.5土壤生物

    扬州市境内土壤分为水稻土、潮土、黄棕壤及沼泽土4个土类、11个亚类、27个土属、101个土种。四大土类面积分别占78.24%、15.50%、0.81%、5.45%。全市的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88%,在全省属中上水平。

    扬州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因此,作物、林木、畜禽、鱼的种类繁多,人工的长期培育使得品种资源更为丰富。全市高等植物有2100多种,其中重要经济植物854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景的野生植物资源600多种。水生动物资源以内陆淡水鱼类为主,有140余种,已利用的有40多种,其中重要的经济鱼类有20余种。全市已栽培的农作物有40多种,林、果、茶、桑、花卉等260多种,蔬菜60多种、300多个品种。畜禽品种丰富,猪、牛、羊、鸡、鸭、鹅等均有优良的地方品种。

    扬州市域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江豚(Neophocaena phoconoides)、莼菜(Brasenia)。

1.2社会经济

1.2.1行政区划、人口

    扬州市现辖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71个镇、4个乡和12个街道办事处。

1-2  扬州市行政区划统计表

县、区

土地面积(km2

乡(个)

镇(个)

街道(个)

广陵区

335

1

6

4

邗江区

553

2

7

6

开发区

133

3

2

江都区

1330

13

仪征市

857

9

高邮市

1922

1

19

宝应县

1462

14

全市

6591

4

71

12


名称

乡(镇、街道)名称

广陵区

东关街道 汶河街道 文峰街道 曲江街道 湾头镇 泰安镇 头桥镇 沙头镇 李典镇 杭集镇 汤汪乡

邗江区

双桥街道 梅岭街道 邗上街道 蒋王街道 汊河街道 甘泉街道 西湖镇 公道镇 方巷镇 槐泗镇 瓜洲镇 杨寿镇 杨庙镇 城北乡 平山乡

开发区

文汇街道 扬子津街道 施桥镇 八里镇 朴席镇

江都区

仙女镇 小纪镇 邵伯镇 大桥镇 真武镇 丁沟镇 宜陵镇 樊川镇 郭村镇 丁伙镇 吴桥镇 武坚镇 浦头镇

仪征市

真州镇 青山镇 新集镇 新城镇 马集镇 刘集 陈集镇 大仪镇 月塘镇

高邮市

高邮镇 龙虬镇 马棚镇 车逻镇 八桥镇 汉留镇 汤庄镇 卸甲镇 三垛镇 甘垛镇 司徒镇 横泾镇 界首镇 周山镇 周巷镇 临泽镇 送桥镇 郭集镇 天山镇 菱塘回族乡

宝应县

安宜镇 范水镇 夏集镇 柳堡镇 曹甸镇 山阳镇 鲁垛镇 泾河镇 黄塍镇 射阳湖镇 广洋湖镇 小官庄镇 望直港镇 西安丰镇


    数据来源:2011年扬州统计年鉴和统计局数据

    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6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359人,增长2.04‰。全市登记出生人口3.62万人,出生率7.87‰;全市注销死亡人口3.5万人,死亡率7.6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5‰。市区户籍总人口为229.94万人。

1.2.2经济发展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0.30亿元,可比价增长12.2%,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54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87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

    1017.89亿元,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950元,按美元汇率折算超过9000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2 : 55.2 : 37.6调整为7.0 : 54.3 : 38.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8%。

1.3生态环境

1.3.1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1)植物资源

    扬州市境内现有木本植物54 科203 种,草本植物45 科220种,水生植物26 科56 种。建群种植物即植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植物种,大致有以下五类:(1)阔叶类树种。主要包括麻栎、栓皮栎、白栎、黄檀、榔榆、黄连木、朴树、刺槐、枫杨等。(2)针叶树种。主要包括马尾松、黑松、杉木等。(3)其它树种。包括野山楂、算盘珠、胡颓子、山胡椒、继木等。(4)草丛植物。主要包括狗牙根、白茅、黄背草等。(5)沼泽和水生植物。主要包括芦苇、蒲草、菰、杏菜、光叶眼子菜、金鱼藻等。

(2)动物资源

    区域畜禽地方品种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鸽等。区域内渔业资源相当丰富,内河有鱼类60多种,隶属于10目、28科、46属,主要经济鱼类有鳗鱼等洄游性鱼类;有青、草、鲢、鳙等半洄游性鱼类;有鲤、鲫、鲂、白等定居性鱼类。此外,还有甲壳类如蟹、虾等10个名种,底栖动物如蚌、螺等17种。

    长江下游是许多珍稀水生动物洄游水域和栖息地。长江渔业资源丰富,年捕捞量1.2万吨。长江中共有鱼类270余种,扬州段有108余种,占总数46%。三江营取水口上游数公里就建有长江豚类动物省级保护区,而夹江、芒稻河口上游广阔的水面是白鳍豚、江豚等国家保护动物的天然栖息地,也是洄游水生动物朔流而上进入内河和湖泊的主要水道。

(3)鸟类资源调查

    扬州地区鸟类共一百六十多种,其中国家重要保护鸟类二十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常见的留鸟有:麻雀、黑水鸡、八哥、戴胜、野雉(俗称野鸡)、相思鸟。常见的冬候鸟、夏候鸟、过境鸟包括:白鹡鸰(jí ling)、灰鹡鸰(jí ling)、树鹨(liù)、理氏鹨(liù)、黑尾蜡嘴雀、北红尾鸲(qú)、红尾伯劳、椋(lìang)鸟、燕子、杜鹃、黄鹂、白鹭、夜鹭、池鹭、牛背鹭等田鸟、林鸟类;大雁、鸬鹚、绿翅鸭、青头潜鸭、海鸥等水鸟类。

(4)湿地资源

    扬州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区域,区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自然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全市现有湖泊湿地(高邮湖、邵伯湖、白马湖、宝应湖等)、河流湿地(长江、京杭大运河等)、沼泽湿地(运东里下河地区)、水库湿地等类型,面积较大的共有131处,其中湖泊湿地6处,河流湿地112处,沼泽湿地3处,水库湿地10处。目前,扬州市已建立各种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公园多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为凤凰岛湿地公园和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

(5)生物入侵

    目前对扬州市广陵区生物多样性危害较大的外来植物主要有: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豚草、野茼蒿、加拿大蓬、一年蓬、小白酒草等。

    加拿大一枝黄花:属恶性杂草,原产北美。广陵区呈扩散性分布,扬州大桥东、凤凰岛生态旅游区均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田间地头沟坎,马路边有零星或成片。

    水花生:原生于池沼、水沟,现在水陆均可生长,曾用做饲料,现为杂草。扬州广陵区境内分布广泛,随处可见,经常堵塞河道。蜀岗西峰生态园内不仅旱地上有,湖里、水沟中也大量存在。

    豚草:分布区域较狭窄,主要存在于郊区田野,属杂草,原产北美。

    野茼蒿:扬州区域性常见,呈扩展趋势,原产热带非洲。

    加拿大蓬:扬州区域性常见,呈扩展趋势,原产北美。

    一年蓬:扬州相对较少,野生杂草,原产北美。

    小白酒草:扬州区域性常见,属杂草,呈扩展趋势,原产北美。

    外来动物有烟粉虱等。

1.3.2 存在的问题

    扬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水网地区,河流密布,降雨量多,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分布广泛,但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加剧,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对生态环境形成了威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脆弱,容量有限

    由于扬州市各主要河流来水少、流量低、流速慢,水体自净能力差,水污染突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且随着新一轮经济开发的掀起,农田、湿地面积减少;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的利用与处置均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的区域性开发、水产资源过度开发等对农村生态环境形成了威胁。近年来,广大农村众多河流水质下降,部分农村河流水质因子存在超标现象。

(2)沿江湿地生态环境破坏

    随着大量的工程项目的实施,沿江湿地面积大幅减少。为了发展区域经济,扬州市长江沿岸建设了一批化工、电厂、港口、码头等企业,占用了大量的天然岸线,使得长江岸线自然形态破坏,大片的农田和湿地被破坏,水质环境和水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各种生物适宜的生境。港口区的开发利用以及建设项目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绿地和防护林分散,不能连成一体,生态环境景观破碎化。破碎化影响生物种群的迁入率和绝灭率,使那些需要较大生境斑块的“森林内部种”或“面积敏感种”趋于消失,而使适应人类干扰环境的外来种、常见种的丰富度增加。孤立地看单个工程占地损失量不大,但随着大批企业陆续建设实施,造成长江沿江分布的湿地拼块数目减少,湿地景观的频率降低,不利于保持区域湿地景观系统的拼块多样性,导致湿地斑块之间连续性下降。

(3)饮用水源保护区存在安全隐患

    扬州市地处长江和淮河的下游,全市饮用水源地除仪征月塘水库(备用水源地)、宝应潼河(备用水源地)外,其余都处在长江、干流里运河等淮河入江水道上,客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市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特别是廖家沟、高水河、芒稻河、大运河水源地更受到淮水下泄的影响。且饮用水水源地多为开放式水源地,上下游存有工业企业、码头,易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易燃易爆品、石化产品、有毒有害危险品的交通运输也威胁到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避突发性水污染风险事故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备用水源地的建设还未实质性开展。

1.3.3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1)生态环境监测

    2010年扬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2.48,生态环境状况为良,比2009年指数值增高3.15,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各项指数较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生态环境状况略微变好。

1-3  扬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综合评价结果

年度

生物丰度指数

植被覆盖指数

水网密度指数

土地退化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2009

45.36

50.57

85.45

13.66

90.10

69.33

2010

46.96

51.07

96.91

13.66

92.52

72.48

提高值

1.60

0.50

11.46

0

2.42

3.15


    2010年各县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也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广陵区、宝应县、高邮市、邗江区、江都区、仪征市。与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相比,各县市指数值均有所提高,按照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2010年邗江区和仪征市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广陵区、江都区、高邮市和宝应县的生态环境状况均比上一年略微变好。江都区、高邮市植被覆盖指数略有下降,主要源于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多和农田用地面积的减少。环境质量指数方面宝应、高邮、江都均有所下降,主要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多所致。

1-4  各县、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一览表

地区

广陵区

邗江区

江都区

仪征市

高邮市

宝应县

2009年

67.71

68.42

63.29

64.45

67.57

68.62

2010年

72.48

68.80

66.33

65.94

69.81

71.94

变化值

4.77

0.38

3.04

1.49

2.24

3.32

等级

变化幅度

略有变化

无明显变化

略有变化

无明显变化

略有变化

略有变化

1-5  各项评价指标变化情况列表

评价指标

地区

生物丰度指数变化值

植被覆盖指数变化值

水网密度指数变化值

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

土地退化指数变化值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值

宝应县

3.03

0.93

12.46

-0.79

/

3.32

高邮市

1.01

-0.01

10.51

-0.79

2.24

仪征市

0.29

0.66

5.06

0.45

1.49

广陵、邗江区

0.84

0.53

0

1.21

4.77

江都区

-0.11

0.10

15.74

-0.71

3.04

全市

1.60

0.50

11.46

2.42

3.15


(2)生态调查

    2011年扬州市鸟类调查结果表明扬州的鸟类数量和种类较多,生物多样性较好,人居生态环境佳。据统计栖息我市的野生鸟类共有41个科,65个属,16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候鸟。对环境较为敏感的鸟类出现在西区的明月湖,也说明扬州的生态环境现状 较好,能够适应不同物种栖息生活。同时存在生物入侵现象,目前对扬州生物多样性危害较大的外来植物已有十多种,主要有: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豚草、野茼蒿、加拿大蓬、一年蓬、小白酒草等,外来动物主要有烟粉虱等。

    2011年扬州境内湖泊浮游生物观测调查发现浮游藻类共计8门59 属104种,浮游动物种类共计3门29属35种。扬州湖泊的浮游生物种类较为丰富,分布较为均匀,水体生态环境现状较好。

1.3.4环境保护情况

    2011年,扬州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快环境综合整治步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加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环境质量稳中趋优。2011年,扬州市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全年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达323天。创成国家森林城市,新增造林15万亩,成片造林率居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21.3%。市区新增绿化面积170万平方米。

    二是国家生态市创建实现新突破。2011年,扬州市基本实现了全市域71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医疗固废镇村集中处置、区域供水、农村河道清淤、秸秆禁烧利用、农村环保管护队伍和国家生态乡镇创建“八个全覆盖”。截至2011年底,江都区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邗江区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宝应县、高邮市通过省级考核,仪征市通过省级技术评估,扬州大市在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家通过国家生态市创建省级考核。

    三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新成效。2011年,扬州市不断加大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力度。先后关停华电22万千瓦火电机组、扬州一全水泥等一批污染项目,新上化工园区凯发新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并投入运行;扬州二电厂、扬州电厂脱硝工程相继启动建设,六圩污水处理厂与二电厂联合开展的中水回用工程进展顺利。对22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指导30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

    四是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呈现新局面。全面启动“十二五”淮河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编制上报《国家淮河流域(扬州段)“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完成项目编报35个,总投资近20亿元;列入国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共计15个,总投资额达13.9亿。推进实施了“蓝天工程”,制定出台《扬州市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扬州市“十二五”大气联防联控规划》,全面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全市已建设了8个机动车尾气检测场站,核发环保标志22万张。对危废产生和处置单位进行规范化整治,推进青山固废填埋厂建设,着力解决工业固废“出路”问题。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复核。

 

 

 
  国家生态环境部 |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扬州市生态环境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电话:87931607-8003
网址:www.jszhkj.cn
江苏智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扬州市邗江区扬子江北路413号
邮编:225002
版权所有 © 2018 江苏智环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28091号-1